去年,著名城市專家、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曾提出把北京動物園搬遷至大興。他介紹,長期以來北京動物園一直發揮著國家動物園的功能,其生存發展與城市功能布局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動物園搬遷到郊區就成為一種必然,這既解決了發展空間的問題,也可以使動物遠離噪音和空氣污染,徹底改善動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并建議,要借助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東風,將北京動物園整體搬遷至位于大興的北京野生動物園,并將其擴建成國家動物園。
此消息一出,輿論甚囂塵上,反對質疑聲占大半。北京動物園的搬遷之所以牽動著北京人的心,是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記憶,百年古建筑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證。此事件爭論的背后也引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城市的發展規劃應不應該以犧牲人文情感和老建筑為代價?
古建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證,拆除古建,無疑是在抹去城市的記憶。近年來,歷史建筑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較量越發激烈。僅以京城名人故居為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達1/3,其中包括部分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普查項目。
如今很多國家的人都像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本國歷史文化古跡。比如在意大利,人們不但保護紀念性建筑物,還會對一般建筑及建筑周邊環境加以保護,甚至對部分城市、村莊進行整體性保護,連廢墟和建筑附近的幾塊殘石也不放過。因為這些都象征著他們國家的歷史和藝術造詣。我們也應為子孫后代留下我們的寶貴遺產。
為了城市建設而犧牲掉歷史建筑的做法從短期看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宜居環境,從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保護古建筑就是保護一個城市的生命和未來。雖然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歷史遺跡的保護會存在矛盾,但化解矛盾的方式并不是一股腦的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古建筑的破壞。城市建設應該規劃先行和法規先行,而不能成為官員追求政績的一種手段。
北京動物園不僅僅是一座動物園,也是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動物園,是京城的歷史古跡。一座城市的歷史古建筑的命運應該當地的居民來決定,同樣北京動物園的搬遷與否也應問問北京人的心聲,他們有參與權與決定權。如果說,動物園搬遷到郊區是為了改善動物們的生存和居住環境,那也請問問動物們的心聲。關于北京動物園的搬遷提案,不僅要讓相關部門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充分發揮其職能,同時還要公眾參與其中,起到監督作用,這樣才不會造成城市建設中的相關規劃缺位。
綜上可知,北京城的發展不能以犧牲人文情感和文化古跡為代價,政協以解決了發展空間的問題,使動物遠離噪音和空氣污染,徹底改善動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為理由將動物園搬走,這未必是治本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