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常態”過渡期的新經濟形勢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 經濟。可以預見,將之上升到經濟戰略的高度,勢必對中國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這種經濟上的“新常態”被專家解讀為:要在尊重規律中順勢而為,不要動輒進行過度干預。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經濟增速是適度的,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具有可持續性;二是經濟結構是優化的,第三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比重穩步提高;三是經濟質量是較高的,經濟動力主 要來自生產率的提高;四是經濟制度環境是有利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
然而,嚴格說來,目前中國經濟并非已處于新常態,而是處于向新常態過渡的過程中,目前更準確的階段判斷是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時期,只有渡過這一時期后,經濟才進入新常態時期。
在這樣的過渡期,中國的宏觀經濟體現出了轉型的陣痛,其中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也影響到了建筑裝飾產業的發展。
1、宏觀經濟形勢不明朗
與上屆政府有所不同的是,面對形勢更加嚴峻的下滑態勢,本屆政府不再實行一次性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以穩定增長。這一系列政策彰顯了本屆政府“注重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決心。李克強總理在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也說:“我們沒有依靠‘強刺激’來推動經濟發展,而是依靠‘強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但“強改革”的效力還需要時間持續發酵才能發揮作用,而像反腐倡廉、打擊奢侈等政治糾偏措施,以及環保法的修訂,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弊病積重難返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劇了目前經濟形勢的低迷,這也使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得更加不明朗。
國家統計局2014年10月21日發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的主要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雖然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新常態,但第三季度的增速創五年半最低的表現仍然提醒我們,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復雜,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在這次公布的數據中,有兩項指標比較直觀地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是廣義貨幣(M2),M2/GDP 通常被用來度量一國的貨幣超發程度,該比值越大貨幣超發越嚴重。9月末,M2余額是120.21萬億元,同比增長12.9%,這表明我國貨幣超發、通脹常態不變,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個百分點。
在經濟新常態過渡階段,隨著貨幣供應量水平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社會融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效應持續減弱,已積累了大量債務的地方政府也難以再啟動大規模的投資項目。在房地產行業降溫、地方債償債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制約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這一長期以來驅動投資的“發動機”馬力不足,以及受反腐倡廉、中央禁止政府機關新修樓堂館所的政策影響,地方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明顯降溫。
若按經濟新常態的理論,政府應該管住自己的手,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是,事實上,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政府依然時時出手。許多善意的國家政策會被各條塊上的部門及地方政府曲解利用,反而成為市場經濟的阻力。中國的宏觀經濟,在這樣的拉鋸戰中搖擺前行。
2、“鐵公基”投資加速信號釋放
在過去的歲月里,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是依靠持續的高投資和高資本積累來推動。“鐵公基”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投資放緩之后,今年,國家多次釋放了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信號,投資回暖預期明顯。
2014年4月30日,鐵路總公司召開電視電話會議,今年鐵路追加投資,投資規模達到8000億。中國鐵路歷經2011年、2012年、2013年持續三年投資放緩之后,重回歷史快車道。8000億投資僅次于2010年8426.52歷史頂點,年底實際投資數有望創歷史最高。
今年1月份至8月份國家鐵路完成投資3700億元,完成8000億元進度的46.3%,市場人士表示,進入四季度鐵路 投資將會大躍進加速,月均投資額近1000億元。
10月18日,發改委批復了大理至瑞麗鐵路、遼寧錦州港至內蒙古白音華鐵路、玉溪至磨憨鐵路項目,總項目投 資額為958.78億元。稍早,另有3個投資分別超過100億元的鐵路項目獲得發改委批復,包括黔江至張家界至常德鐵路、新建柳州至梧州鐵路和鄭州至萬州鐵路。三條鐵路項目的總投資金額為1445.16億元。其中,鄭萬鐵路計劃投資974.3億元,成為這三個項目中投資最大的一個。而此前一周,發改委剛剛獲批了三條鐵路新建或擴建項目,總投資額達到958.78億元。
除鐵路外,近幾月,國家發改委還批復多個機場建設投資項目。9月28日,發改委批復了新建吉林省松原民用 機場、青海省果洛民用機場、內蒙古扎蘭屯機場、云南省瀾滄民用機場、貴州省仁懷民用機場等五家機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五家機場的投資總額達54.9億元。
發改委在2014年上半年也對機場項目有過批復,不過整個上半年共批復四家機場項目,包括6月10日的西藏林芝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工程及青海省花土溝民用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2月份對遼寧省新建營口民用機場和錦州民用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準通過。
對于此次集中批復機場項目,業界人士稱該速度也比較合理。而此前的一些規劃及會議也顯示了今年與明年機 場項目在數量上將比較集中。
在去年年底的2014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民航局曾提出2014年民航發展預期指標,其中基礎建設設施投資780億元。而這個數字從2009年至2013年分別為594.5億元、646.5億元、687.7億元、712.2億元及716.6億元。今年比去年增加超60億的投資。
從此前民航十一五及十二五發展規劃也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新建機場70座,改擴建101座。十一五 規劃中,2005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為142個,當時規劃到十一五結束,即2010年達到190個,但實際僅為175個; 而十二五規劃則是到2015年達到至少230個機場。截至2013年末,機場數量只有193個,這意味著如果按照該規劃,2014年及2015年僅建成機場數量就將要達到37家,還不包括其他批復項目及在建項目。除各省市地區機場的在建及批復,解決大型機場的容量飽和問題及大型國際航空樞紐的建設也在進行中。此前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明確規定,緩解大型機場的容量飽和問題,積極發展支線機場。近日,上海第三機場及廣州第二機場選址問題也被熱議,而此前論證數年的北京第二機場的設計規劃也終在2014年確定。
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有決定向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下放通用機場核準權限,而這將解決過去審批周期長的問題。江西及山東等都已經有新計劃。其中江西計劃到2020年新建通用機場15個,山東到2030年通用機場將達30個左右,更長遠規劃為建設70個通用機場。
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城鎮化的必然舉措,此番發改委密集批復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項目,穩增長的信號極為明顯,也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然而,這些舉措,依然是以政府投資為主體。
3、地方政府投資信心不足 預期的民間投資并未增加
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2013年全國財政決算報告顯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近4萬億元人民幣,刷新了2011年3.1萬億元的紀錄。但現在情況變了。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個百分 點。與過去幾年20%-30%的增速相比,這一數據堪稱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房地產市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土地出讓收入,因開發商投資意愿不足陷入低迷。據財政部數據,2014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增幅僅為26.3%,遠低于過去五個季度平均40%以上的增幅,6月甚至跌至7.3%的低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然而由于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地方債償債壓力明顯加大,地方政府投資信心不足,而被寄予厚望的民間投資也未能大幅增加,因此,本屆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以 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穩增長”政策的“微刺激”效果微乎其微,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預期。
在城際鐵路投資建設上,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然而,城際鐵路主導權下放后,并未出現大規模的城際鐵路建設潮。其原因則是地方政府面臨融資難、債務重、盈利差等困境。為破解融資困境,一些地方進行過多種嘗試,吸引民間投資,但短期來看,效果不是很明顯。
除鐵路建設外,旅游業也被視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引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游客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國內旅游收入26,276億元,同比增長15.7%。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曾表示,預計到2015 年,旅游業增加值將占到全國GDP總值的4.5%。2014年8月2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 見》,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游總消費額要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 總值的比重超過5%。
在利好政策刺激下,地方政府和民間投資的目光也聚焦到發展旅游業上。但如今的旅游業,動輒投資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如果沒有合適的融資渠道,投資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況且融資對于大部分旅游企業來說,卻是“想說愛你不容易”。高端酒店、休閑設施等旅游產業鏈條的發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以上投資領域中都可以看到民間資本的身影,正是本屆政府對于民間投資前所未有的重視的集中體現。李克強總理曾多次表示,應該促進比較充分的競爭,保護公平競爭,向民間資本更多敞開準入大門,使企業有更多投資選擇。而8月22日,在中國鐵路總公司考察并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的講話就更為直接地指出了當前加大引進民間資本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快鐵路建設不能只靠國家投資“單打獨斗”,要拿出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和競爭性業務吸引民間資本共同參與,通過創新融資方式、豐富多元投資主體,為鐵路發展注入新動力。
PPP模式已經被地方政府視為化解地方債務,激發民間投資的有效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可 稱為“公私合作關系”,也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通常模式是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過“使用者付費”及必要的“政府付費” 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
為推動十八屆三中全會“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社會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改革措施的落地,2013年年底以來,財政部多次召開PPP專題會議、培訓班和研討會,并從制度、機構、項目和能力建設等多方面著手推廣PPP模式。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推出首批80個引入社會資本的基礎設施建設示范項目。地方政府也開始積極推介PPP項目。如浙江成立了PPP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湖南、河南、福建等開始研究籌備PPP項目。此后,全國各地紛紛推出本地的PPP示范、試點項目。但現實是,民間資本參與PPP的熱情并不是很高,民間投資的規模和增速并不符合預期。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風險分擔機制不成熟、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是導致民間資本保持淡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