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競賽由評委會主席伯納德·屈米擬定競賽題目:概念與標示
觀點:
與其說建筑是一種有關形式的知識,不如說它是知識的一種形式。
建筑是概念的實體化。
使建筑與一般的房屋區別開來的是概念,而不是形式。
有概念支撐的自行車棚可以稱之為建筑,而缺乏概念支撐的大教堂不能稱之為建筑。
建筑對事件的講述,不亞于其對于空間的講述。
建筑不僅僅看它有何外觀,還應看它有何作為。
“向量”(人的活動軌跡)活化空間,圍護結構定義空間。
目的:
在過去,建筑幾乎完全采用視覺手段來進行表現,如采用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透視和軸測等。但如何表達建筑中的動態因素,比如空間中身體的運動?是否有新的標示模式適用于表達那些已經被排除在建筑學話語之外的元素,比如視覺以外的另四種感官認知——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
競賽者需要創造一種新的標示模式,它不僅包含空間中的人體的運動,還將引出一種建筑概念,作為一個主導思路來指導方案計劃的發展。
希望提交方案能成為城市活動的生成器,可以培育、鼓勵和探索未知的生活模式。
參考案例:拉茲洛·莫霍利-納吉、謝爾蓋·愛森斯坦、約翰·凱奇
要求:
1. 參賽者必須選擇以下五種功能之一:圖書館、博物館、診所、愛情酒店和墓地;
2. 基地為一個獨立的大樓,選址可假設在世界上任何城市,場地60m*30m, 限高30m;
3. 語言和尺度單位:英語作為競賽官方語言
(備注:標題、學校名稱、參賽者姓名、設計說明必須用英文表達);以公制作為單位系統表達。
評委會主席簡介
伯納德·屈米
教育和職業生涯
伯納德.屈米是當代公認的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早先以建筑理論研究聞名,而在1983年贏得了整合活動與自然景觀功能的、面積達125英畝的法國拉·維萊特公園競賽之后,其獨特的建筑實踐方式也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屈米相信建筑能驅動社會創造性活動的發生,并因此提出,建筑中“事件”與“運動”的概念是相互交疊的。
從那以后,屈米創造出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建筑設計,包括辛辛那提大學理查德 E.林德納體育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勒納樓、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建筑學院、BLUE公寓樓、雅典新衛城博物館、Le Fresnoy藝術中心、江詩丹頓總部、法國魯昂音樂廳和利摩日音樂廳。屈米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鹿特丹荷蘭建筑學院、巴黎蓬皮杜中心和其他眾多歐美博物館舉辦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