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綱要”到底說了些啥
2011年,住建部印發了《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加快推廣BIM、協同設計、移動通訊、無線射頻、虛擬現實、4D項目管理等專項信息技術應用技術。
2016年,住建部編制了《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增強BIM、大數據、智能化、移動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建筑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
兩個文件的核心內容都是BIM,新“綱要”內容有所擴展,新增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等內容,把當下前沿技術融入到綱要中。BIM這個東西政府層面不可謂不重視,民間不可謂不熱,但是效果不佳,進步不大。不能心態浮躁,切勿急功近利,別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應靜下心來研究干實事,炒作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
“綱要”不具有約束性,有一定指導意義但難在落實。它是政府對建筑業信息化的一種態度和責任,成功了是政績,失敗了也算盡責了。政府不具備對相關技術的研究能力,所以,怎么能了解其內涵與外延及市場需求與應用前景?這些還是由市場來檢驗,無需由政府指導。
我們不必過度解讀或視作政策性利好。2011年“綱要”推廣BIM至今并未促進國內BIM技術進步和應用,應該反思。當初業內認為是BIM應用的超級利好,一哄而上,反而忽略技術的研發。
二、建筑業信息化現狀
建筑業的信息化一直落后于制造業等其他行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建筑業的整體發展。建筑業,在人們的印象中屬于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臟累苦是行業的基本特征。從業者大都是農民工,來自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破產農民,他們擁有農民和工人雙重身份,具有流動性臨時性特點,建筑企業體量大,卻沒有穩定的操作工人隊伍。無恒產就無恒心,國家也從來沒有把他們納入產業規劃,只是作為城市的勞動力資源,對他們如何實施信息化?建筑業的信息化一般用于建企總部和分公司,項目上應用少之又少。換言之,建筑業的信息化一直缺乏應用基礎。國家應該對農民工群體重新定位,盡快把他們轉變為純粹的產業工人,而不是候鳥一樣在農村與城市之間遷移。
其次,“綱要”也反復強調集成的重要性,然而,建筑行業是割裂的,設計與施工是分開的,BIM應用就受到制約。其次,國內業主指定分包和專業分包形式已成慣例,建筑行業幾乎是個分散的行業結構,沒有縱向與橫向的集成。第三,由于建筑業門檻低,供過于求,又缺乏優勝劣汰機制,不利行業集中度。
根據我的設想,信息化應該是滲透到每個產業鏈每個企業每個工人每個終端每個角落,讓他們都能建立彼此連接,組成互聯互通互享的網絡,世上沒有孤立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