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價工作貫穿于建設工程的全過程,是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正處在實踐變化快于理論形成的大變革時代,但造價咨詢行業相對沉穩,波瀾不驚,不論是業務模式還是咨詢服務形式都比較單一和傳統,市場化程度低,計價方式仍停留在依賴清單定額及相關政策性文件的階段,并未形成獨立于政府定價的被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高效有效創新性的計價技術。
一、住建部《工程造價行業“十三五”規劃》內容
今年5月份,住建部標準定額司發布《工程造價行業“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1、到2020年,健全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機制。既然是市場決定工程造價,那么,就減少政府對工程價格的干預,把定價權完全交給市場。
2、全行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500億元,人均年產值突破40萬元。初步測算從業人員約37.5萬,屬于小眾的行業,還有擴容的空間。
3、打造20家可承接國際工程咨詢業務、產值過10億元的大型企業,100家可承擔以造價管理為核心綜合工程顧問業務、產值過億元的大中型企業。
追求企業追求規模意義不大,與其大而不強,不如專而精小而美,造價咨詢業務有其特殊性,不需要人海戰術,不是靠人多,而是專業細分,咨詢服務的質量也不完全取決于公司規模,而是個人品牌,是由執業人員的專業水準及投入度所決定,與公司關系不大。承接國際工程咨詢業務和綜合工程顧問業務需要外向型復合型人才,但造價咨詢行業人才匱乏,這就決定了所能承接的業務比較低端,高端復雜的業務也做不了,這恰恰是中國造價咨詢業的短板和瓶頸。中國造價咨詢業格局太小,業務面太窄,應該開闊思路,以更寬廣的視野重新審視這個行業。
4、要建立市場統一的計價規則,按照簡明適應、傳承和揚棄相結合的原則,制訂《工程造價費用構成通則》,推進工程量清單計價與國際接軌,完善工程量清單項目劃分規則。開展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及建筑產業現代化工程定額的編制。要加強對市場價格信息、造價指標、指數、工程案例信息等各類型、各專業造價信息的綜合開發利用,豐富多元化信息服務種類。
筆者認為,這些計價規則、定額、價格信息就是套在造價人身上的繩索,造價人一直被政府那只有形的手牽著走,又不能離政府定價太遠,造價人似乎也離不開這根繩索,產生依賴性,沒有這根繩索就找不到估價、核價和定價的方向和依據。套定額成為造價人的“核心技術”,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所以,造價人就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繩索,這根無形的繩索限制他的思維,遮擋他的視野,束縛造價領域的技術創新業務創新,既不能為委托人創造更多的價值,也不能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更是與實際嚴重脫節。
定額計價是最煩瑣爭議最多效率最低的計價模式,應該按建造成本大類進行報價,如定額系統每項子目都包含人材機消耗量,而實際成本測算是按大清包勞務成本+大宗材料成本+實際機械臺班,其中勞務成本本身已包括零星材料和小型機械,不必另行計取,包含在勞務綜合單價中,按多少錢一平方承發包;大宗材料分別根據材料的不同類型的工程量乘市場價;機械如果是自備則按折舊率分攤,如果是租貸按實際租金,其他措施費、管理費、利潤等費用都是在直接費上乘相應系數。這樣的計價方式看似簡單,卻是最好的計價方式。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而不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計價的目的是什么?確定交易價格。套定額也是為了計價,但計價并不一定依靠套定額。
你要市場化,就要淡化定額,歐美發達國外沒有定額,定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前蘇聯的遺產,你要與國際接軌,你還死抱定額干嘛?!兑巹潯窇撚星罢靶?,卻超越不了歷史的局限性。
5、以BIM技術為基礎,以企業數據庫為支撐,建立工程項目造價管理信息系統。這個應該積極擁抱,盡快實施。BIM與造價技術要深度融合,開發基于BIM技術的造價管理系統。咨詢企業最大的價值不是業務量而是積累的歷史數據,應該挖掘數據價值。
6、要通過建立“黑名單”制度,探索在市場準入和日常監管中實行差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