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坯到精裝,僅需560 元/平米全包”,“XX 元精裝搬回家”……在公交站臺、超市門口,類似的廣告及宣傳單頁比比皆是,你若一時心動,說不定就會埋下隱患。本報上期曾報道過,合肥市去年一年家裝社會總產值近400 億元,如此巨大的家裝市場實際處處隱藏著消費陷阱。
奇葩 墻砸了一半才發現是承重墻
作為裝修公司,哪些是承重墻,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應該是最基本的常識,然而,正在裝修新房的合肥李先生近日就被這樣一家裝修公司給“坑”了。
簽了合同、交了錢,原本等著搬新家的李先生近日被告知,因設計師把房型圖弄錯,改造房屋時將一堵承重墻給砸了……不僅如此,原先這個宣稱“48800,精裝搬回家”的家裝套餐實際已經將他套到了八萬多。
據李先生介紹,一個多月前,他與合肥斧金裝飾公司簽訂了一份裝修協議,并開始動工裝修新房,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李先生發現裝修過半的新房里問題很多。“ 當時這家公司宣傳包水電48800 元,包所有材料,誰知動工后各種額外費用撲面而來”,更為奇葩的是,設計師拿著一期房子的圖來設計李先生所在的二期房子,設計方案中要將陽臺的門擴大,工人把墻砸完之后,發現墻是承重墻,結果設計師和工人師傅相互推諉。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李先生只得無奈地向合肥市建筑裝飾協會尋求幫助,希望能夠與這家不靠譜的裝修公司終止合同。
小心 貪便宜選“套餐”往往真被“套”
上周,通過合肥市家裝消費維權工作站的現場調解,李先生和裝修公司雙方初步達成一致,詳細核算施工成本,多退少補,終止裝修協議。
然而類似的事情在家裝糾紛中可能還有很多。
“僅需XX 元精裝搬回家”、“從毛坯到精裝,僅需XX元/平米全包”,一些超低價的家裝套餐則成為吸引人眼球的一種宣傳方式,而這些看起來方便又實惠的家裝“套餐”,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讓消費者“中招”。
“低價吸引人、隱性消費多、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一些無良裝修公司的低價裝修套餐對消費者而言,隱藏著巨大的陷阱”,合肥市建筑裝飾協會工程師王水寶說,消費者在裝修過程中,無論是找裝飾公司還是購買建材,不要光看價格來做決定,因為一些低價報價單往往不包含水電、吊頂等項目,或者即使包含了也會選擇較劣質的材料,他們通常會邊裝修邊加錢。
而遇到糾紛,業主想要終止合同時卻并不容易。王水寶告訴記者,在處理投訴中曾遇到過不少類似情況,一到結算發現遠遠不止這個價格,但是雙方已經簽訂了施工合同,而合同內往往又沒有清晰的報價單,這個時候業主想要終止合同,已經是算不清的賬扯不完的皮。
專家建議選正規公司簽規范合同
裝修合同雖然對業主和裝飾公司做了約束,但從對合同的了解程度來看,非專業的消費者無疑處于弱勢地位,一些不良商家故意在條款上鉆空子,為消費者裝修時“埋雷”。
記者從合肥市建筑裝飾協會了解到,近幾年80%以上的家裝投訴都是發生在一些沒有資質的裝修游擊隊中,往往是消費者選擇了不正規的公司,再加上合同不規范,施工環節也不規范等帶來一系列糾紛。因此,業主利用裝修合同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應成為家裝維權的“第一關”。
合肥市建筑裝飾協會秘書長張清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合肥市有關家裝的投訴中,因合同不規范引起的糾紛占總投訴的12%,使用示范合同的尚無一例投訴。不規范合同的形式多種多樣,共同特點是裝修公司的權利大于義務,業主的義務大于權利。
實際上,目前合肥市場上只有經省工商局審批、合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和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監制的《合肥市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合同》是唯一一種示范合同。
不過,這種示范合同只提供給有資質的正規家裝企業,凡簽約時拿不出這種合同或有而不用的,業主在選擇時都應高度警覺,一定要堅持使用這種以綠色銅版紙做封面封底、合計68頁、使用三種顏色紙張、內外蓋有5個紅章的正規合同。